在装饰行业做网络营销中,很多公司都很庸俗的去表现自己,其实装饰公司网络营销最高境界 :在商不言商。以2011年1月15日《新周刊》的15条微博为例,转发量基本上都是以千为单位计算。
早上8点整,《新周刊》准时用“敲吧,门终究会开的。(BY圣经)早安,各位。”这样一段话开始一天的功课。晚上23:59分,《新周刊》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语作为一天的结尾,问候晚安。而且这种规律是它每一天都必然要做的,就如同打卡上班一样,这样的固化且新颖的问候方式,让你会觉得《新周刊》是一个人,一个有涵养的人,而并非一本书。
而更让人吃惊的是,整整一天15条微博没有一条涉及或明显涉及自己的杂志,总共就一条网页链接,还是《华尔街日报》的。当然《新周刊》也不是完全没有关于自己杂志的内容,只是相对于它的分享信息来说这部分内容很少。
除了用名人名言来作为早晚的结束语外,另外13条微博分别是什么呢?来自《北京晨报》和《中国青年报》的当日文章摘要;给当日考研学生送去一张“考神”的老画作为祝福;对喻国明一条微博的转发;一条历史上的今天;一条西方子女教育的直播微博等。
据我所知,《新周刊》为此专门配备了六个人,负责微博的更新和回复。
其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很明显的分享明线,通过自己微博的影响力,分享最有价值或最有情趣的信息,但有一条不明显的暗线,那就是品味,通过这15条微博,我们可以看到《新周刊》的品味特点,正如它的微博介绍所说: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,观点供应商,视觉开发商,资讯整合商,传媒运营商。15条微博都涵盖了这些特点。而这恰恰是《新周刊》要通过微博传递给用户的,不一定直接卖杂志,而是巧妙地将杂志的品味和品牌融合在微博之中,在商不言商。
戴尔美国总部博客管理员JACQUIZHOU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表示过类似的观点:第一,大量发布打折信息,中国的消费者最认可这个;第二,戴尔鼓励全体员工都以实名制进入戴尔官方微博,将员工品牌和企业品牌捆绑,挑选微博形象大使;第三,企业要明确一点,微博的收益属于额外的惊喜,这里的营销目标绝不是卖产品。